来源:极客晨星原创发布时间:2020-03-30 点击量:
看的书和听的故事越多,我就越发现——
很多内心问题的原罪,都是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苛的自我要求:
要优秀、做好人、不能犯错.....
为了达到这些要求,有的人偏执,有的人抑郁,有的人分裂。
于是我经常在文章里鼓励大家放松一些:
不优秀/不如人意/犯点错,也没关系。
但很多朋友看完,很困惑:
明明就有关系呀。
我不优秀,怎么在社会竞争中混口饭吃?
我不优秀,父母和老师怎么会肯定我?
我不优秀,就上不了好的学校、公司?
我不优秀,怎么可能吸引另一半呢?
这些困惑很合理。
纵使,过于追求优秀,让人心理不健康。
但确实只有更优秀,才能更适应生存,得到更多的爱和认同。
自我逼迫的优秀vs健康的自我接纳,
似乎形成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所以,我认为很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做澄清。
追求优秀不一定会带来内心问题,我们真正的内心冲突,是源自一种从小根植内心的功利式审美:
一个人能得到多少爱、欣赏和认同,取决于ta有多优秀。
你优秀,我亲近你,否则,我就冷落你;
你优秀,我就认可你,否则,我就贬低你。
优秀的程度,定义了我们的价值,也决定了我们互相对待的方式。
01
只有我优秀了,一切才会好起来了。
在一定程度上,这些竞争的规则有效地激励了努力的人,维护了每个人付出与收获的公平。
而真正造成问题的是,
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,我们把优秀当做最重要的护身符,习惯性地用它来定义人的价值。
并把这种社会的功利审美,带回到家里去。
却不知,一旦把社会竞争的规则,放入了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情感,会带来多大的代价。
很多父母们,为了让孩子们更适应社会,也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父母,在别人更有面子有地位,用尽各种方式去让孩子优秀。
于是,在最能获得爱和安全感的家庭里,却用了最残忍的适者生存法则:
偏爱成绩好的孩子,给他更多的关心;
考好了全家开心,奖励孩子;
考不好,这个家庭氛围都沮丧等等......
这会让我们从小就感到一种绝望:
我,不会无缘无故被爱。除非变得优秀。
02
加州大学的大卫·伯恩斯博士,曾对完美主义的父母做过研究。
他发现,这些父母很难纯粹地奖励孩子的行为。并且,一旦孩子做错或做得不够好,他们就会很不满,甚至收回对孩子的关爱。
这样的方式,也发生在追求优秀的父母身上。
孩子不优秀,就收回爱。
即使孩子表现优秀,他们也会在赞扬之后,加上一个魔鬼般的“但是”:
这次很好,但你可以做得更好。
潜台词就是:
你还不够好。
于是从小我们学会了,要获得足够的爱和关注,必须不断追逐优秀。
无论怎么追,都很难够到父母的优秀标准,所以只能疲于奔命。
一旦这个模式根植内心,就会出现很多问题。
每个人,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。
圆润的部分具有和谐的美,残缺的沟壑也有力量和悲伤的美。
值得被当做一个特别的艺术品来看待和欣赏。
只有这样的审美,我们才能避免把自己和别人绑在“优秀”刻度尺上,变成一个点。
而是,可以保持对完整个体的尊重,用欣赏代替挑剔:
易抑郁的人,有敏感细腻的魅力;
理性克制的人,有逻辑的性感;
内向少话的人,有沉静和沉思的稳定感.....
并且,在这样的审美中,我们会更懂得欣赏和爱自己,自发地往更优秀、更好的方向去走。
因为,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,是被爱的结果。
真正的优秀动力,只有一个:
在被爱和被欣赏中,感受到自己的特别和珍贵,并发自内心地努力。
因为真实的我,配得上被爱和很好的东西:
我勇于追求和享受一切好的事物,
因为我值得;
我想让自己变得优秀,变得更好,
因为我值得;
我不会太颓废和自我放弃,
因为我舍不得让那么好的自己如此沉溺。
这些,才是一个人变优秀的真正健康的动力。
极客晨星少儿编程
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
挖掘孩子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
锻炼逻辑思维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
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
助力孩子赢在起跑线
标签: 少儿编程,编程科技,教育培训
上一篇:疫情期间,这四个习惯至关重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