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极客晨星原创发布时间:2021-08-19 点击量:
月黑风高夜,家长找娃时。
凌晨5点,一个中年男子神色慌张地叫醒妻子:儿子不见了!
两口子把整个家都翻遍了,也没见着人影。
最后查了家里的监控才发现,孩子在楼下自家店铺里玩手机。
被抓个正着,还犟嘴“帮你们看店呢”,给爸妈气得不行。
此次深夜“出逃”其实有迹可循,孩子为了玩手机是费尽了心思。
要么把手机藏在冰箱、厕所、马桶水箱里;要么把游戏app藏在手机深处、爸妈找不见的地方。
甚至愿意被掐手臂、大腿,用皮肉之苦换取短暂的游戏时间。
我滴乖乖,何至于此?
家里有娃的朋友对这一幕幕的应该很熟悉,如果你也对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束手无策,不妨听哥跟你唠一唠(虽然别说孩子了,哥连女朋友都还没个影)。
前面的小故事来自一档亲子代际观察节目,《敞开心扉的少年》第4期,是根据真实家庭的真实经历模拟拍摄的。
让“初代大魔王”邓亚萍、辣妈辩手傅首尔、知名教育培训专家贺国卿等嘉宾,跟这对父母一起探讨“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”。
来看看这个让人头疼的小孩原型吧,王禹然,11岁,四年级学生。
“恩怨分明”,给爸爸打10分,给妈妈打0分。
很朴素的价值观,因为爸爸会陪他打游戏,他玩得不好的时候,爸爸还会给予鼓励。
而妈妈完全相反,俨然是家里唱白脸的那个。
在妈妈眼里,儿子一打游戏就像变了个人。
平时是个小暖男,一点开游戏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,成了会说脏话的小恶魔。
爸爸呢,一开始支持孩子玩游戏。
是因为觉得打游戏挺开发智力的,儿子能够从中获取一些知识,所谓寓教于乐。
但看到他没有团队精神的一面后,也开始反对了。
除了眼睛玩近视了、脾气变暴躁了,小禹然还有更离谱的举动——
偷玩爸妈手机,给主播打赏了8000块钱。
未成年高额打赏的新闻屡见不鲜,邓亚萍直接问出关键问题。
这也是哥和很多哥迷朋友,之前一直不解的一点。
00后10后的家庭地位都这么高了吗?
为什么现在小孩都知道支付密码呢?
这回搞明白了。
有可能是孩子自己破解的,把家人的生日轮番试一遍,有了。
你说换成手势密码?那就拿出名侦探柯南的钻研劲儿,手到擒来。
就这侦察和反侦察能力,不考个警校可惜了。
家长或许只能寄希望于自己也记不太住的密码,和刷脸支付了。
聊到这块的时候,小禹然表示自己知错了,是以前太小不懂事。
后知后觉的,不只是孩子。
在演播厅观看模拟拍摄的小故事时,禹然妈妈一直在抹眼泪,爸爸也满眼心疼。
爷爷奶奶不在跟前,爸爸开超市,朝7晚11,妈妈忙社区工作,也是十一二点才下班。
一个11岁、缺乏自控力的孩子,能在家干嘛呢?
全天学习写作业吗?
80后90后家长都扪心自问下,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边看电视边听爸妈的脚步声,最擅长给电脑屁股物理降温?
看着儿子落寞地看向窗外,这对父母好像这才意识到,自己陪伴他的时间太少了。
这才反应过来,是不是脾气大又专横的自己,给孩子做了个坏榜样?
显然,这不是个例。
因为疫情,因为“减负”,孩子们有了越来越多的空余时间,却找不到事情做,得不到足够的陪伴和沟通,只能“留守”在网络和游戏的世界里。
像小禹然,还会跟爷爷发微信,让他平时多跟自己聊天,“要不我都把你给忘了”。
事实上,现代家庭中的夫妻多是双职工,普通人家太难实现完全陪伴了。
想要给予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,或多或少的,会忽略陪伴的意义。
可专家说了,正是因为陪伴时间太少,家长更应该珍惜每天这来之不易的几个小时,跟孩子聊聊天谈谈心,了解TA真实的内心世界。
这很难,但作为家长,这是必须承担起来的责任,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。
至少不能气急了、说不过了,就开始打骂。
别以为孩子还小不记事,那些说落下就落下的巴掌,他们很久都忘不了。
姥姥带大的禹然同学,6岁才被爸妈接管,还没处好感情,就得面对越来越重的“体罚”。
身上的伤疤随着时间流逝愈合了,但心里跟家庭的裂缝却难以消弭。
贺国卿老师评价,打孩子是最愚蠢和无效的方法。
不仅会带来反抗,还会让孩子以为处理一切问题的方式,只有拳头,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暴力倾向。
傅首尔也说,打孩子是一种无能为力的表现。
而且就像“狼来了”,打多了之后,家长对孩子已经没有任何威慑力了。
当他犯下更严重的错误时,还能怎么办?直接打残打死吗?
这看上去更像是,家长被孩子牵着鼻子走。
在家庭教育中,能用舌头就不要用拳头。
这并不是说要惯着孩子,“花都是浇死的”,一味的心疼只会让TA越来越骄纵。
聪明的家长应该把握好这个度,先严后宽,引导孩子形成自律的习惯,正确使用电子产品。
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知道,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比游戏、直播、小视频更精彩的事物。
不能只约束TA放下手机,还需要告诉TA放下手机后能够干些什么。
当然,还需要结合家庭自身的情况,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。
举个例子,像傅首尔跟儿子的相处模式,就是用她自己的优势——幽默感,跟孩子做朋友。
约定好周内不玩游戏,如果孩子想讲价,不好意思,拿来吧你。
玩游戏,不如学编程!
现在,很多孩子对电子游戏非常着迷,只要一旦开始玩游戏,就会痴迷游戏世界里超神的自己,整天拿着手机或ipad不肯放手~
爱玩是孩子的天性,
好的玩耍方式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。
与其玩可能会消耗孩子精力的手机游戏,
为什么不引导孩子玩转机器人编程呢?
事实上,喜欢玩游戏的孩子,往往更了解游戏规则,对游戏的潜在逻辑也更敏感,对规则理解迅速且容易上手,这样的孩子本身就非常适合学习机器人。
事实上,喜欢玩游戏的孩子,往往更了解游戏规则,对游戏的潜在逻辑也更敏感,对规则理解迅速且容易上手,这样的孩子本身就非常适合学习机器人。
在这个时代,编程正是这样一种激发孩子兴趣、让孩子“玩”转未来的远见之选!
如果让喜欢玩游戏的孩子们,明白了游戏本身的原理、看懂了游戏世界的规则,并且自己也能设计游戏,他们还会沉迷其中吗?
让孩子玩手机游戏,不如学编程,家长们,行动起来吧~
标签: 少儿编程,编程科技,教育培训